车企突围,难逃AI宿命?
要说2023年,科技圈内最火热的单词无疑是“ChatGPT”。这种全新的人工智能(AI)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火遍全球,并且席卷各个行业。很难想象,仿佛一夜之间,AI这种陌生而又熟悉的产物已经渗透到人类寻常生活中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ChatGPT掀起的大模型之火,自然蔓延到了智能汽车场景之中。所谓人车交互是汽车智能化的标签,AI语音助手则成为智能汽车的“标配”。截至目前,已有多家车企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,这与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大方向不谋而合。
那么,随着AI技术革新,车企又该如何定义?
7月31日,在吉利集团的内部大会上,CEO涂家阅透露,公司已经具备了全栈自研的AI大模型技术,拟将于下半年对外发布。同时,基于吉利AI智能技术打造的行业首款AI智能电混轿车吉利银河L6也将在9月上市。
在他看来,人工智能领域,大智能=大数据+大模型,大数据、大模型、大算力,将驱动未来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。依托全栈自研的AI大模型,打造颠覆式的智能交互体验,让汽车进化成为智慧生命体。
吉利银河L6,打造智能化新标签
事实上,对于AI技术的探索,吉利早在几年前已经涉及。
根据涂家阅的介绍,2021的时候,吉利汽车有意在AIGC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布局,并持续探索其在具体场景下的开发和应用。只不过,碍于时代和技术上的局限性,这一技术仍处于萌芽阶段。
而在两年后,随着ChatGPT的爆火引发的连锁反应,吉利在AI技术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。目前,吉利汽车已自研出行业首个百亿参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,语言大模型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中文前十水平。
作为国内首款基于AI智能大模型全面开发的电混家轿,吉利银河L6将搭载当前工艺制程最先进的高通骁龙8155芯片和云端总算力达81亿亿次每秒的星睿智算中心。为车辆的智能交互、道路驾驶、设计智造、娱乐与软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赋能,为用户带来全新一代全场景的情感化数字交互体验。
不得不提的是,星睿智算中心的智能仿真平台算力不仅位居中国上榜制造业第一, 还在第61届全球算力500强最新榜单第185名。正是强大的算力支撑成为吉利AI造车不可或缺的算力底座。
而在产品层面,吉利已实现人工智能WOW壁纸行业首发。此后,AI智能交互、AI音乐MV、AI儿童绘本等更多吉利首创的AI智能技术将率先应用在吉利银河L6上。未来,这些AI智能技术也将陆续搭载在吉利品牌和领克品牌的新车上。
除此之外,在企查查上搜索相关词条会发现,吉利汽车已申请注册GEELYGPT、吉利飞墨、吉利飞驰、吉利飞影、吉利飞乐、以及星睿飞墨、星睿飞语、星睿飞乐/星睿飞影等GPT相关商标。可以说,吉利已然开始全面拥抱智能化AI时代。
ChatGPT火爆,车企加速迈(参数丨图片)入AI时代
伴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变,从设计到制造,从智能驾驶到智能语音,开始全方位渗透到汽车产业服务当中。
这一浪潮之下,我们能明显看到,各大车企已经开始摩肩接踵涌入赛道。早在2022年,宝马就部署了代号为“灯塔”(BEACON)的人工智能平台,旨在通过平台化环境,介入到开发、部署、运行服务等流程,加速多业务场景数字化。
而进入2023年以后,宝马在数字智能化领域更是动作频频,先是与全球AMR引领者极智嘉(Geek )强强联手,打造全球先进的“货到人”数智化整车工厂,而后又接着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,共同推进智能化合作。
同样是在今年6月15日,奔驰与微软官宣合作,旨在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。通过利用微软的Azure Open AI Service,奔驰把ChatGPT整合到其MBUX语音助手中,为车主提供全新的语音助手体验。
在双方达成合作后的第二天,奔驰宣布开始为美国境内90万辆配备MBUX信息娱乐系统的车辆提供车载ChatGPT测试。双方的合作同样标志着ChatGPT正式进入车载系统,也是目前为止最具体的应用案例之一。
除此之外,还包括丰田公司旗下的设计部门可以通过应用生成式AI组件,来辅助设计人员更快速地设计车身外观;今年5月份,蔚来汽车申请了NIOGPT、NOMIGPT等商标,预计将会在车机系统中融入ChatGPT相关技术;理想汽车在自己的AI梦工厂举办首个家庭科技日,展示了车载AI助手“理想同学”的多项升级,同时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“Mind GPT”认知大模型。
此前,谈及ChatGPT引发的AI行业变革,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说过:“ChatGPT是一个语言模型,但却拥有了人工智能的影子,这与特斯拉的FSD系统以及各种智能算法不谋而合。”
如果说电动化的上半场,传统车企们碍于象大难转身,被同期的新势力们赶超甚至拍打。那么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比拼,这些传统车企们明显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开始逐渐发力追平甚至赶超新势力对手,颇有“大干一场”的架势。
AI包裹下,是跟风还是潮流?
当同行竞争对手一头扎进AI技术的漩涡时,有些车企似乎反而些许犹豫。
针对AI上车,目前存在两个比较热门的发展方向,一个是自动驾驶,另一个则是智能车机系统。这两个发展反向都是各家汽车厂商集体追逐的目标,都在试图将各自的黑科技展现在用户面前。
当然,也并非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如此乐观。比如,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曾吐槽,无人动驾驶都是扯淡,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是忽悠,是被资本裹挟。他甚至将其比作“一场皇帝的新装。”
而王传福对于自动驾驶的态度,其实已经足够表明比亚迪对于火爆的ChatGPT,甚至是整个AI技术仍处在观望态度。毕竟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头部车企,比亚迪的一举一动总能引发行业的动荡。
再比如,按照以往逻辑,大众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与革新一直处在行业领先。从冒进电动化转型,组建旗下cariad团队,到重金收购Argo AI。虽然大众不计成本投入这么多年,到头来换来了一地鸡毛,但不能否认大众对于行业风向的精准掌控。
而面对奔涌而来的AI大潮,大众的平静态度多少有些反常。一方面,智能化技术研发的受挫,一定程度确实打击了大众智能化的信心。但另一方面,目前AI发展的形势可能依然尚不明朗,如果又像当年一样开足马力,不计后果,可能还会造成严重的损失。
现阶段,行业对于AI存在一种共识:汽车领域对于大模型的应用仍处于初期的尝试阶段,想要实现大模型真正落地汽车行业还有一段距离。
而回归到人类体验上,也存在许多的争议。在外界看来,一种新技术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,必须带给用户一些颠覆性的体验。类似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,燃油车转向电动车,都遵循这一规律,而AI技术确实可以提升自动驾驶和车机系统的体验,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可能并不明显。
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,AI技术的上车,可以为车型本身“增色”,但并非“必不可少”。用户真正需诉求依旧逃不开动力、续航、空间、舒适度这样的硬指标,而这些显然AI很难做到。
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AI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,需要通过车企不断投入技术和资金,历经多次尝试和试验才能带到现实中来。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的当下,这一技术究竟会为车企和消费者在未来带来什么改变,我们不得而知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