暌违五年,寂地携新书《不属于我的城市》归来
寂地(右)
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摄影报道
(资料图片)
“经历过大城市的横冲直撞、被拒绝和否定过,我们才会理解,真正属于自己的是什么。”5月20日下午,治愈系绘本作家,百万畅销作品《我的路》作者寂地,暌违五年,携新作《不属于我的城市》归来。作客文轩books成华店,诚意分享她的人生感悟与创作心得。
治愈人心的寂地
用漂泊来治愈自己
“寂地一直在陪伴着我们成长,她传递治愈人心的力量给我们,帮我们跨过人生的坎,我们也在很努力地将这份能量传递出去。”见面会上,一位读者表达了十几年来阅读寂地作品的感受。的确,寂地的文字与画作,拥有神奇的治愈人心的力量,很多人都可以在寂地的作品中找到属于青春的影子。
2005年,寂地背起行囊,开启了一段长达六年的“人间漂流”。为了减轻母亲突然离世的痛苦,她满世界旅行,乘坐着晚班飞机、早班列车穿过一个又一个城市,听着火车车轮撞击轨道发出轰隆隆的声音,看异国小镇在朦胧的灯光中渐渐后退……2006年,她只身前往北京,租下了大望路一间老旧的小屋。
“躺在床上可以听见管道里传来邻居争吵的声音,闻到别人家的饭菜。我在三十几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堆满了上千本书、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小东西、衣服、画具……”寂地在这里通宵画画,将每天的工作排满,不让自己闲着,不给自己时间停下来想一想。
然而,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带给寂地多少成功,正如新作开篇的故事《渺小的我们》中所写的那样,在北京的日子里,寂地看着很多“很大”的东西在她眼前,而她又无力抓住,显得自己无比渺小。
放弃在下坡路上挣扎
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
张爱玲在《传奇》再版时说:“出名要趁早啊!来得太晚的话,快乐也不那么痛快。”命运垂青了年少的寂地,给了她痛痛快快的一夜成名。
可寂地却说:“人的成名来得太早之后,生命就像一个借贷,你太早拿到了不属于你的东西的时候,后面要用所有的时间去偿还,即使偿还补上,永远会困惑自己到底哪里没做对。”
《我的路》使得寂地一夜之间成为了漫画圈炙手可热的顶流作者,人人都在为她欢呼。她敢说、敢写,觉得“属于她的时代才刚刚开始”。
然而,出道即巅峰,往往意味着此后的事业将走下坡路。
“我以为这间公寓是我在北京奋斗的开始,想不到却是结尾了。”对以创作为生的漫画家来说,灵感枯竭、表达欲消退,找不到感觉,是再多努力都没有办法弥补的一道坎。创作进入瓶颈期,故事的刻画缺少了细腻感,内容同质化,那些曾经感动人心的句子好像再也写不出来,读者也不像之前那样买账……
与此同时,国内漫画市场暗流涌动,虚高的泡沫破灭了,留下来一个正常的市场,原本是好朋友的人,开始盘算、计较、争夺,变成一地鸡毛、一盘散沙。
创作,曾经是寂地表达自我,与世界连接沟通的方式,但这件原本最开心的事情,现在却变得面目可憎。她机械地重复着工作,画作中的人物越来越没有灵魂。
寂地回忆说:“当时我觉得自己坚持的东西好像在非常喧闹、充斥着各种各样声光的年代里会越来越没有声音,越来越安静。但如果我不抓住自己心里的那个颜色,我自己就会消失。”是时候离开这座不属于自己的城市,重新开启一段旅途,寻找属于自己的路了。寂地始终相信:一切没有答案,唯有去经历。
与自己和解
明白创作的真正意义
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,十几个小时的大巴,寂地来到了大理,成了最早“逃离北上广”的文艺青年之一。
起初在大理的生活并不十分愉快,那时的大理还没有通快递。寂地有时会不甘心她的“逃离”,命运曾经慷慨地馈赠,让她站在“一览众山小”的巅峰,却又吝啬地收回了曾经属于她的一切。但当生活不再如过山车一般上下起伏,横冲直撞的时候,只有用自己的方式与它慢慢和解,归于平静。
定居大理之后,寂地慢慢将生活拼凑成了理想的模样。她常常与读者粉丝朋友们分享大理的风景,天上飘着的大片大片的云,地上的绿得发亮的树,还有洱海边上的花花草草。她也常常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,鼓励自己的话画成小画分享给粉丝——寂地又一次找回了那种发自内心分享的喜悦感。
“创作《不属于我的城市》的过程让我明白了,创作不是我的工作,而是我的热爱,就算这个世界明天就消失了,再也没有人看了,我还是会继续画下去。创作就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热爱。”当寂地重新回头去看那段“伪装着前进,希望所有人喜欢自己,希望自己融入这座城市”“明明忧郁得不行,还要装作阳光快乐的”经历,她已经多了几分释然,远离北京的生活,也逐渐让她明白创作的意义。
十几年来,寂地和她的读者们一直在寻找“我的路”的旅程中相互治愈着。这次,她的新作《不属于我的城市》坚持的仍是这样的风格,八个温情故事,漫画与图像小说完美组合,关于梦想,关于爱情,关于理解,关于自由。寂地说,这本书她要献给每一个漂泊在巨型城市的渺小个体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