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资讯 > > 正文

全球新资讯:探访古代雕版印刷基地:刻刀生韵、墨香不绝

2023-04-06 16:04:48 来源:人民网

“80后”的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力拿起刻刀,已有二十多年。先是做木雕、篆刻,如今做雕版印刷,经手的雕木无数。


(资料图片)

把字写在薄纸上,然后反贴在木板上,再用非常细腻的技法,一刀一刀地雕琢。在一块厚实平整的香樟木上,著名书法家李秉绶的一帖字被工整地“镜像”镌刻在上面,字不大,一笔一划又都很细长,马力就在桌前用拳刀细细雕琢。

雕刻的难点在于要“胸中有竹”,才能“下笔有神”。“在雕刻前,心里要对‘镜像’的字有型,才能刻得好。”马力说。

马力在用自己雕刻的雕版印刷作品。人民网 林晓丽摄

马力来自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镇。四堡镇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,也是首批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,雕版印刷先后被列入“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“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
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。人民网 林晓丽摄

在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玻璃橱窗里的老雕版、古书籍,印证着昔日雕版印刷基地的繁盛:一本长约7.5厘米、宽5厘米的“巴掌大的”古书,印着论语的六至十卷,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排满了字,最多的一页有260多个字;还有一本看似寻常的古书,每一页都有一条浅浅的“分隔线”,上面读的是《水浒传》,下面记的是《三国演义》,两本书印在同一册子上,也不显得违和……这些承载岁月的古书,也承载着数百年间一个山间小镇精湛的雕版印刷技艺。

一本长约7.5厘米、宽5厘米的“巴掌大的”古书,最多的一页印着260多个字。人民网 林晓丽摄

守着祖辈留下的老房子,四堡人在“修旧如旧”的基础上,也在探索如何让这些古文物“活起来”。从陈列馆里走出来,转角后沿着村路再走上不远,就是文保单位“子仁屋”,现在成了马力工作室的所在地。

马力很难说清自己为什么喜欢做雕版,他将一部分原因总结为在家乡成长过程中的“耳濡目染”。“小时候周围这种东西很多,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老虎、马之类的小作品。”随着马力进入雕刻这一行,才慢慢发现,家乡小镇上那些看起来寻常的、或大或小的木块,原来都是“宝贝”。

雕版制作主要用拳刀,一些辅助刀具也比较简单,做木雕的工具则比较复杂,习惯了做木雕的马力将雕刻的技艺融入到雕版的制作中,提高了速度和精细度,双手可以灵活地左右开弓,雕版最难刻的边边角角,对他而言信手拈来。

四堡镇是古代的“印刷厂”,以印书为主,数百年前,散发着墨香的书从这里被运往五湖四海。雕版刻字对马力而言并不难,他也在不断寻求创新,不止于做仿书,也在探索一些“墙上挂的”“桌上摆的”作品,比如在雕版上刻花、刻人,加入一些红色元素,或者民俗元素。

马力的工作室有十来个人,有的负责研墨,有的负责印刷,但学雕版技艺的年轻人不多,能坚持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。“心要静,要耐得住寂寞,要有悟性才能做得好。”马力坦言,现下要找雕版技艺的传承人并不容易。

手艺要想一代代传下去,需要产业化,需要维持效益,这是马力多年来的心得。“做文化产业没那么容易,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成本去研发,寻找销售渠道,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。”也正是因为这样,“拾起”雕版技艺,马力没有立马放下木雕,“木雕是营生,雕版前期的投入需要用木雕来反哺。”从五六年前开始,随着马力雕版质量和创新的提升,雕版产业开始慢慢能“自己养活自己”,他希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,“当生存不是问题后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雕版的技艺传承中。”

就在这几个月,马力往工作室里招了几个年轻人,不是做雕版,而是做直播,目的有二,“一是将雕版的文化传播好,二是拓宽我们作品的销售渠道。”马力说希望别人来到四堡,不仅仅是看老房子、老物件,更能够了解当地的雕版文化,看到有人还在传承这份事业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每日北京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37   联系邮箱:291 323 6@qq.com